2024-12-20
—林敏教育随笔
课堂中教师预设的目标和事先准备的教案,常会与真实的教学过程产生差异。原先认知流程的设计、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案例、习题与问题,不一定会产生与教师预设完全相符合的结果。在真实的课堂中,是不顾实际的学情与具体鲜活的学习场景,一味地追求预设目标的达成,按原订计划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还是根据课堂中真实的状况与情景,作及时的调整与变动,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常会碰到的问题。
好教师常会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偶然生成”,而这些超出备课计划中学生的真实反应,恰恰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重要的“思维触点”,这些个体化的认知多样性和超出意料的各种问题,也是一个正常学习过程中应有的状态。教师若只追求课堂众多学生认知的同一性,而忽略那些各具特色的认知差异与生成,好课堂应有的“思维活力”就会被磨灭,课堂虽会按教师的预设目标与设计而展开,但常会形成教与学实际上的认知落差,表面形式上的教学顺畅度却掩盖了事实上的低效课堂。
好课堂是需要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鲜化生动的认知反应与生成,不断更新调整既设的教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逐渐趋近课堂的教学目标!好的课堂,是以学情为出发点、灵动而又聚焦的师生认知情感相互调适的共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