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7
—林敏教育随笔
新学期开学前的西外教师校本培训,主题就是关于“元认知”的研讨。研讨中,主讲者宋老师提到了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元认知”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元认知”是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审视和深度反思。它不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而是对知识生成过程结构性的深层认知。这种“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教学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跃升的关健抓手。从教学中的“知”到“识”,这一质的飞跃,也是学习主体真正的“自我意识”觉醒,自主学力的唤发和由“自在”到“自我”的主体性的确立!
道理都懂,但如何在课堂中聚焦这一认知素养的生成?让学生从学会记笔记开始,就是培养学生“元认知”的最佳途径。
记笔记不是照抄照搬教师的PPT和黑板上书写的内容,也不是一字不漏的记下教师讲课的每一句话,学生课堂笔记不是录音录相器,而是学生在听讲和参与互动讨论时,经过自己大脑思考消化后的认知关健节点。是每一个学习个体对所学内容经过初步提炼和概括所选记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也是其认知过程中第一步的加工程序。学会个体化知识内容的记取,也是化外在知识为内在个体认知的关健一步。
但记取个体化的知识节点只是笔记的第一步,如何让学生学会以笔记知识节点为原材料,在每一大单元的教学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类比、联想、综合,将每一堂课的笔记梳理成与其他己学知识相连接的网状结构,形成能引导认知主体整体可视化的大单元课程内容的思维导图,让知识结构化、让原本碎片化、多样态、具像化的知识内容变成深层的认知概念和逻辑。这是笔记知识内容的第二层的认知加工程序。
在此基础上,第三层以笔记为依托的认知加工,可聚焦个体自我对学习过程的整体反思,如自我的学习动力、态度、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预习、听课、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作业、测试等各学习环节中个体的状态…
对这些学习认知环节的自我审视和反思,也是对每一个学习个体阶段性的学习评价与小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反观自身、认识自己,找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可更好地不断提升自己。
笔记就像一面镜子,不断地映照学习个体的自我发展,也能“形象具体”地让学习主体通过记录和梳理笔记,更好地发现和重构自我,也让“元认知”的素养能通过笔记,真正落地!
所以,在西外,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心、动手动笔!不记笔记不上课!笔记,就是学生最好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