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3
西外梦工厂
◆ ◆ ◆ ◆
众声喧哗:一场关于全球化的中外师生对话
◆ ◆ ◆ ◆
全球视野下的国际课程是什么样子的?
现代教学能否还原古希腊雅典学院的探究思辨场景?
跨文化交流怎样理解异样文明间的冲突与交融以及自我认同的多元性与丰厚度?
实录:张 默
排版:刘曲梦
2019年4月17号下午,西外总校长林敏博士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对话,师生们就全球化、身份认同、传统文化、民族国家、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交融、自我认同的多元性与丰厚度,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的语境中,既能坚守自身的文化根基、家国情怀,又有全球的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等问题讨论分享。来自德国、美国、英国、南非与中国的师生们,从自身的经历、感受、理解,多角度地分享了对这些颇有深度的问题的反思。
以“全球公民”和“跨文化交流”为主题,该论坛以批判性阅读牙买加诗人克劳迪娅·兰金(Claudia Rankine)的Citizen: an American Lyric为导入。这首诗让所有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因为它读起来更像是一篇散文,而不是富于韵律的传统诗歌。在西外教书的诗人老师乔纳森·墨尔卡西(Jonathan Mulcahy)的引领下我们对该诗歌的批判性阅读主要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该诗歌说明了全球公民身份的哪些要素?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关于尊重其他文化,以及对异族文化保持敏感性的进一步讨论。只有将我们的“历史自我”与 “当下自我”协调起来,我们才能培养对全球公民同胞的同理心。这里所强调的道义是我们不能掩盖过去,相反,我们必须从过去中学习,以避免任何不当的文化伤害。在21世纪全球化的语境下该如何处理好接受“世界公民”身份的同时又能坚守好自己的文化根基?学生们以高度的情感智慧和有趣的思考对该议题进行热烈讨论。
讨论中我们也逐渐对“传统纯文化”进行质疑:如果时间的洪流无法阻挡科技的日新月异,无法扭转全球化的趋势,那么所谓的不同传统文化自然也会在全球化这个大熔炉里面相互交融,与时俱进,求同存异,直到有一天多元传统文化演变为了一种世界文化,一种肩负着人类共同命运的文化,那么全球公民的定义和责任也自然不言而喻。
论坛以轻松活泼的形式探讨了当下非常严肃的全球性问题,这都有赖于林敏博士诙谐幽默、循循善诱、苏格拉底式的智慧对话模式。
民族历史和个人身份
林敏博士:
这首诗是我们讨论和反思身份问题的一个很棒的导入。可是我们该如何定义我们的身份?事实上,我们定义自己身份所依据的许多要素正是构成我们“自我”的核心。例如,在德国许多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也经常谈论“自我”。毕竟,探索自我身份本身就是追溯人类主体存在的开端。我们可以从历史、社会、文化、民族甚至宗教信仰等不同维度来定义身份。那么你想如何定义你自己的身份呢?你们当中有人愿意尝试一下吗?
德国学生1:
我认为虽然身份决定了我们是谁,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根据人们的种族来确定各人身份。
林敏博士:
很好,那有没有人想从社会地位上描述自己的身份呢?
德国学生2:
有时我认为了解一个人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帮助你了解这个人的过去。
林敏博士:
没错,了解一个人的过去非常重要。任何人都不应该掩盖或隔断历史,毕竟我们的过去不仅对现在有影响,对未来也有深远的意义。那也是为什么我们西外的行走课程带学生去了中国的大西北,去参观中华民族祖先黄帝的庙宇(黄帝陵)。因为中国历史上很多神话典故都与这个人物紧密相关。当然,了解我们的祖先就是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过去,也是了解我们自己从哪儿来,会到哪儿去。
德国学生3:
我出生并在科隆长大,在那里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也许有人不喜欢我这样的历史背景,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可以根据我们独特的文化来识别我是什么样的人。
林敏博士:
是的,无论过去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无论你的祖父母在他们的生活年代做过什么,这些都是传统的一部分,是我们身份中一份历史遗产,抹不去,也取代不了。啊,我们得正视历史。中国二三千年的历史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不论好坏这段历史都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因为我们民族的历史背景将形成我们自己身份的历史基础。就像我们不能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看不见一样,无视民族历史,我们也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外教Eric:
你们觉得德国人身份对你们很重要,我能理解这一点,但是对我来说,作为美国人并不是很特别。因为尽管我们出生的地方对塑造我们的身份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当我们变得更加全球化后,我们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的印象也会随着我们从全球化角度进行更多整合而改变。
外教Will:
作为英国人,我认为你对事物的观点也能反映你的身份。就拿英国脱欧这件事来说,有些人觉得留下来是个好主意,可是也有很多人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种观点差异性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个人身份。
不同身份间的冲突
林敏博士:
谈到不同观点所导致的身份差异性,在不同层面的身份之间,比如个人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身份,以及所谓的全球公民身份,是否存在冲突呢?
外教Will:
我认为你周围的环境更能塑造你的身份,毕竟有一种理论认为你生来就像是一张白纸。虽说我有英国护照,但我是在德国长大的,那么一张纸又能说明什么呢?
林敏博士:
哈,我想问问那个在德国长大的华裔男孩。是啊,对你来说身份认同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你既有德国文化认同,也有中国的传统。你怎么看你的身份?
Leo:
虽然我了解很多中国文化,我想我更习惯德国文化了。
林敏博士:
啊,我明白了。个人身份基本上是在某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塑造和形成。身份不只是抽象的概念,最重要的是他成长的社会历史条件。所以每一个身份实际上都是非常具体的,与我们所说的历史社会背景下的特定条件有关。但是,即使我们有这种可能,我们称之为,或者我们可以。社会对我们自己的身份的限制,全球公民身份是另一种我们称之为有着广泛基础的理想化的身份版本。全球公民身份意味着,作为一个地球村的成员,就像所有坐在这里的人一样,我们都生活在全球社区。我相信我们至少都渴望获得这种全球公民的认同。难道不是吗?我们希望成为全球公民,而不是心胸狭窄的人。但是,全球公民和社会历史公民这两个身份版本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呢?
德国学生4:
我想是的。因为有时候你只是持有不同的意见。比方说这里在座的没有人会说奴隶制是件好事,但这却是我们的历史身份。所以这有点矛盾。
德国学生5:
我认为你不能决定你的历史身份,但你可以通过具体行动塑造你现在的身份,或许这也可以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历史身份。
南非学生:
我认为,即使你是一个全球公民,你也应该重视你的民族身份。以我自己为例,我来自南非,我搬到了中国,所以我学习汉语,接受中国文化。但同时,我也在努力不忘记我的南非母语与文化,因为它定义了我的民族身份。
林敏博士:
所以你认为这两个方面可以结合在一起,对吗?这两个方面可以共存。双方甚至可以互相依托支持,对吗?他们并不是完全处于冲突之中。它们应该是结合在一起。我说的对吗?
外教Enrico:
我们必须有一个相互开放,相互尊重的心态。作为一个美国人,我有着复杂的种族背景。我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菲律宾人,我在美国长大。嗯,因为我的成长经历,我确实觉得我有一个全球化的视角,但我也非常重视我的美国身份。我只是不同意Eric的观点,作为一个美国人对我来说就是我身份的地标。每当看新闻的时候,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美国,英国,欧洲之间根本的脱节,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分裂。你知道,作为一个美国人,全球视野实际上并不触及大多数普通人的心。然而我认为这是个错误的选择。正如泰勒所说,欣赏你的根、欣赏你的传统是完全可能的,你应该为你来自哪里而感到自豪,但同时也要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我认为你必须同时拥有两个方面,因为没有一个就拥有另一个。
外教Will:
那些有危险和民族主义情绪的人,通常都是由政治各党派领导人构建的。正如弗拉基米尔·普京,唐纳德·特朗普,英国的脱欧主义者,为了利益,他们试图无缘无故地创造出狭隘民族主义的感觉。如墨索里尼虚构的民族主义一样,政治独裁者鼓吹的民族主义都是极端危险的。
对于异族文化的包容性:难民危机
林敏博士:
你同意吗?但这实际上是主流观点,对吧?例如,在欧洲过去几年,遭遇了巨大的难民潮,人们从中东逃离,来到欧洲。一些东欧国家如匈牙利,斯洛伐克以宗教或语言不同为名实施关门政策。同时也因为难民政策,你们德国总理在选举中失去很多选票,对吗?可是,对于这些有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外表,不同语言的人,不同的风俗习惯的异乡人,我们真的能发自内心接受他们吗?现在想想啊,我觉得或许从概念上讲很容易接受。
德国学生6: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从历史中意识到像种族隔离这样的事情完全不起作用。其次,我们要包容他人,所有的人都应该尝试彼此包容。
林敏博士:
恩,除了包容,我们真的需要认真体会我们和这些异乡人的共同之处,例如人性的基本面或人类共同体的意识。
德国学生7:
是啊,不单单对于德国,难民在整个欧洲的确是个大问题。当他们来到我们身边时,与其是好奇,更多人感受到的是对于未知的恐惧。嗯,所与其了解这些难民的文化,更多人试图忽视他们,甚至可能让迫使他们离开自己的国家,因为他们认为难民从他们身上拿走了一些东西。
林敏博士:
很有趣,我们潜意识里对于未知和异样的东西总会持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就像你们刚来西外时最初对于中餐的恐惧,就像你听到一些关于发生在不同国家奇奇怪怪的事情一样,你会感到不可理解。相信你们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中国吧?你有没有发现类似的不解?嗯,就中国学生而言,啊,你们显然已经有了很多接触。现在你认为他们在兴趣、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和你们一样吗?我的意思是,你发现有更多相似点还是更多的差异呢?
德国学生8:
我们发现更多的共同点,毕竟我们都是人类,都处在青少年阶段。
林敏博士:
如你们都喜欢玩游戏啊,都喜欢听音乐啊,都希望学习上做得更好啊,都喜欢交朋友啊,将来都要上大学?
西外学生Lenny:
哈哈,我和他们一起上过一次课,我觉得他们很像我啊,或许只是因为我太国际化了吧,哈哈哈。
文明的冲突
林敏博士:
你们听过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吗?他在90年代曾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写了一本书,叫做《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你听说过那本书吗?这本书声称这个世界上有三种基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儒佛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他说文明冲突很难避免,特别是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他认为,不同文明更多的是相互竞争对立。你们同意吗?你们会支持这个观点吗?天哪,如果真是那样,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的全球公民身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我们说,这三大宗教在它们的信仰体系方面,当然还有他们的历史方面,似乎存在很多差异。我们也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历史,反思所有这些历史和现在的现象……有人想继续分享吗?
外教Will:
这种单一的文明和身份是不真实的。说到中国文化,我相信100年前的Lenny和现在的Lenny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和你的父母,然后和你的祖父母沟通一下你会发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巨大的传统和价值鸿沟。文明或者文化本身,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或佛教,都是一个流动着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着。所谓的好的文明或者坏的文明基本上都是上层建筑构建下的结果。
林敏博士:
你们同意吗?我觉得他说得很好。我认为一个文明不是某个人定义的,某一套固定的,抽象不变的价值体系。事实上,历史一直在前进,人类也在不断变化,文明自然也是在演变的。有人有穆斯林朋友吗?我在国外学习时,曾经有过一些穆斯林朋友。我们西外也有一个巴基斯坦的女学生,她和我们相处很融洽。她的父母也很好,住在中国,在中国学校任教多年。所以我们看每个人都有更多的共同点。啊,我们一天吃三顿饭,晚上睡觉,早上起床。好吧,我们都得学习和找份工作,迟早我们可能会有一个家庭,对吧?很多共同点。我过去在国外住了二十年,没有发现什么奇怪的地方。我回到中国后,也迅速发现我是其中的一员。所以无论我们去哪里,实际上只要如果我们呆的时间够长,我们都能找到家的感觉。就拿饮食来说,对于西餐中餐我都是可以接受的。
德国学生9:
其实很多时候适应异族文化,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也需要异族人的接纳和包容。
林敏博士:
是的,那应该是个双向过程,那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全球化身份和传统文化身份的完美结合,如何能够战胜文化恐惧,以更开放、更灵活、更宽容的态度对待异乡人呢?
德国学生10:
我认为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方法就是试着向陌生人表达你的同理心 (empathy),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你永远无法摆脱你的传统观念,但你可以多一个思考角度,即从别人的处境思考。
林敏博士:
是的,让我们会回到“同理心”这个关键词。的确,要使你自己的传统身份与所谓的全球公民身份完美结合,你需要同理心。嗯,你需要拥抱你的传统历史自我,这是你不能否认的。但同时你也需要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当然同理心不是同情心,同情心是对弱者的恻隐之心,而同理心是对异己真正的尊重和理解。例如,如果你表现出同理心,你会换角度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异己,在做判断前你会考虑他的社会历史背景,他的传统文化,久而久之你收获的不仅仅是多了一些思考的新视角,你还丢掉了一些固有的狭隘与偏见。
外教Will:
说到文化多样性,你们德国和中国相比哪个更多元化呢?
德国学生11:
从我所看到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德国必定比中国文化更多元化,但与美国相比,还是相差很远。
林敏博士:
美国就是一个文化大熔炉,种族也很多样,很多亚洲人都住在那里。
德国学生12:
美国文化之所以这么多样性,是因为当美国被发现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到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德国,有些文化占主导地位。例如,二战后,嗯,有很多土耳其人来到德国,他们现在可能像德国人一样生活在那里,但是他们也带来了一些他们的文化。
林敏博士:
说真心话,真的很欢迎你们来中国。你们的到来增加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我们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了。目前的全球化有一些挫折,比如中美贸易战,同时美国也因为空中客车公司的补贴问题,威胁着欧洲要加税啊。由于各种经济利益的考虑,美国甚至要提倡关门政策。他们认为全球化使美国人失去了工作,使资本从美国转移出去,流向中国和其他国家。因此,你们对全球化有什么看法?全球化还有希望吗?你们读过弗里德曼写的《世界是平的》一书吗?未来的你们不仅要和本国家的人合作竞争,你们还要与来自中国、印度、非洲、南美的人合作竞争。所以,最好的工作环境不应该是划分国界,画地为牢,而是需要让资本,人力资源、文化知识流动起来。未来的世界必定不是封闭的,一定是包容开放的。
德国学生13:
因此,说这是我的国家,陌生人应该离开,显然是有点自私的,应该说这个开放的世界属于每个人。
林敏博士:
为什么呢?有人会坚称:这是我的国家。我想保护自己,我想在周围筑一堵墙,不让别人进来。因为当他们进来的时候,他们会抢我们的工作。他们会威胁我们的和平,这会让我感到不舒服。
德国学生14:
因为他们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文化多样性等好处。
林敏博士:
为什么多样性能给我们带来好处?
德国学生15: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也许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也许我们可以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而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好处。
林敏博士:
嗯,你们可以互相学习,对吧?作为一个国家,总是从其他文化中汲取精华。
外教Will:
把多样性强加给别人就是对的吗?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自己想文化融合就要强迫那些更愿意保持文化现状的人们听从我们吗?我们不应该把这些强加给那些不想改变的人,那些自我满足的人。为什么我们就应该认为我们的多样性就比他们的更好呢?
林敏博士:
很好,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全球化总是要强加他们的观点给那些想要固守自我的人呢?
德国学生16:
我不认为文化融合就意味着抛弃传统文化,我认为文化融合是为了适应时代。
林敏博士:
接得好。文化融合并不意味着它会破坏自己的传统,这意味着我们会张开双臂,拥抱新事物;毕竟,传统也一直在改变啊。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你看,一百年前的Lenny一定和现在的Lenny不一样了哈,因为我们不能阻止技术和新的思想浪潮的出现。难不成我们应该把多样性的所有优势都留给自己,把那些坚持自己传统的人拒之门外吗?传统、现实、当下在很多方面都是可以互换融汇的,对吗?谁又能说我们两千年前的中国传统和当下所谈论的传统是一模一样呢?
所以说传统和现在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是那么明确。就拿我们所在的这个教室来说,里面有中国传统的家具、绘画和书法,但也有很现代的灯光和空调。在我们的生活中,传统和现代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这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应该用所谓的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方式。如果没有中间路线,就必定会陷入二元困境。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努力调和所有这些矛盾和困境的同时做出妥协。此外,你们既要看到全球化积极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其消极的一面。除了利益之外,全球化还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恶化,劳动分工和贸易不平衡。现在所有这些问题都存在了。当然,事物都在矛盾中发展,有挑战才有进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反思全球化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有一件事我认为非常重要:我们所有人都需要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宽容,更加理解的态度来看待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全球公民身份本质上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如果我们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不管他人来自何处,我们都能找到更多共同点。
西外学生Lenny:
我认为就人类而言,我们确实有很多共同点,因为我们都是人类。但说到全球化,我想,你应该先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然后才能拥有全球公民身份。
林敏博士:
很好。你开始形成你自己的民族认同,你自己的文化认同,然后你才能超越这一点。当然,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是全球化的基础,啊,我同意。你们同意Lenny说的话吗?
德国学生17:
所以你不应该用全球公民身份来代替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认同。当你留心外面所有的国家文化之前,你应该首先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接受它带来的一切。
林敏博士:
就像Lenny一样,他也是一个具有全球意识的中国人,但他并不想成为外国人。全球化也意味着你不会失去自我认同。啊,你仍然可以是一个中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或南非人,并为此感到骄傲,对吗?啊,但同时你可以两者兼得。所以我们创造了一个词,叫做Rich identity多维身份。你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和对自我的认同,永远都是构成你全球公民身份的核心。如果你失去了核心,你就真的是一无所有了。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没有根基的全球人物。但我也相信当你们回到德国后会感觉有所不同:你在中国的经历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为你作为德国人的身份增加一个维度。与你从未到过中国的同伴相比,你以后的选择和判断可能会有所不同,你先前对中国的了解也将完全改变。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的高铁比你们德国的还要快。你可以从上海坐高铁到中国任何地方。所以作为德国人的身份的单一维度可以通过来自其他文化的元素、来自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信息来丰富成为多维身份。嗯,所以走出个体舒适区,多旅行,多结识不同的人,多尝试不同的事情,是非常有益的。
世界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西外学生Lenny:
今天我们的讨论集中在全球化、国籍等概念上,但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个人经验。嗯,在中国,特别是在西外这样的国际学校,我见过这么多人碰到我,就像我是中国人一样,跟我说中文。我见过这么多中国人在一起,他们在聊天,嗯,就像说唱歌手。所以人们经常问我,作为一个三种语言的国际化的个体,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全球公民还是一个中国公民?我觉得我是中国公民也是全球公民,因为作为中国人我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很舒服。我想我和你们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对世界的了解,并不是为了摆脱中国,站在更高的位置,把世界看作一个球体。我想,正如我告诉我的心理学老师的那样,我想通过我的努力打破你们曾经对中国的成见,例如,中国人并不总是有扁鼻子和小眼睛,中国人也并不总是谦虚的。我是中国人,但我也是全球化的。我只是想让你看看你的中国朋友也可以是出格的有趣的。当然我只是希望我能帮助你们消除对中国人的固有偏见。
林敏博士:
无论你来自哪里,来自多么不同的文化、多么不同的社会、多么不同的国家,你们会变得越来越相似,这是不可抗拒的变化。在语言、追求、价值甚至人生诸多方面,你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点。你们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你们想要和平,你们想要繁荣,你们想要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你们想要去旅行去看世界的不同地方,你们想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你们想坐在教室或歌剧院里而不是战场上。我说的对吗?是的,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没有什么特别的。我们整个人类其实有着相同的目标和命运。所以不管我们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我们都有同样的梦想,你们同意吗?为我们,为每个人,为我们的社会,也为整个地球去追求梦想。
还有一件事很重要。在这个地球上,我们要改善的许多事情需要来自不同国家的集体行动与努力;例如,无论你是非洲的、中国的、印度的或德国的,在环境问题,只有德国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中国人的努力也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动员全人类停止浪费能源,停止污染,停止使用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否则整个欧洲,整个世界都会消失。海平面的上升会淹没一切。所以我们需要你们的努力,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要一起努力。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下的命运共同体,因为正是每个人的利益构成了全球化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像是利益相关者,每个人的利益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努力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好吧,没有人能逃脱这个共同的命运。没有什么能够停止太平洋,大西洋海浪到来!所以我们必须一起工作,必须团结在一起,必须互相支持。加油吧,这就是所谓的共同价值观。
我们会和每个学生谈谈,我们会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对吗?这是真的。这不是概念性的。这不仅仅是梦想,而是现实。所以在全球化下,将我们彻底分离的国界是找不到的,因为我们的命运共同体会打破一切界限。关于今天的议题我们可能会继续讨论,以后不管你们身在何处,选择了什么职业,你们都有可能再次面临今天类似的讨论,你们仍然会思考这些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会牵涉到每一个人的现在以及未来。非常感谢你们的参与,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嗯,我们还有一个作业:请每个人用德语、汉语或英语写一首关于全球化的诗歌。我们希望在你们返德之前能留下一些思考过的东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