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6 白子易 单栎桁
导语:
写作是心灵倾诉的一个出口,虽是极轻微的声音,却能强烈地打动我们的心灵。以我之心,写我之文。阅读孩子的文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诗和远方。
在第四届“新闻晨报杯”上海初中生作文实践活动中,双语国际课程部7(13)班白子易同学的文章吸粉无数。
Why?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千百遍地夸赞不如直接去看。
白子易何许人也?
其人酷爱写作,视书为挚友;其文章时而豪迈奔放,时而细腻婉约,可清新明快,亦可犀利深沉;风格多变,情感丰富,引人入胜。明媚俊逸,常敬业乐群,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7.13班”白先生“是也!
左边就是白子易哦
地板上的印痕
作者:白子易
很荣幸参加“新闻晨报杯”上海市初中生作文实践活动。看到题目《地板上的印痕》,我在思考,小到阳台上的雨水渍、庭院中的枯树根、公路里的刹车痕,大到广袤的森林、巍峨的高山、辽阔的海洋,前到未央宫的青砖、现到港珠澳大桥的沥青、后到火星地表的砂砾,地板上的印痕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由此展开联想,我见过听过很多关于地板上的印痕的故事。而我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在青藏高原一处方圆数十里几乎寸草不生的戈壁上昂首矗立的一棵孤独而坚韧的老柳树。
相比江南婀娜多姿的柳树,这棵柳树长得及其普通,甚至丑陋。它高约十五米,直径约一米,树冠稀疏,老叶凋零,树干弯曲,斑驳皲裂,丫杈不匀,长短各异,树根裸露,盘根错节。远远看去,整棵树显得沧桑而寂寥。
走近细看,这棵树上竟然有火烧的痕迹,我猜想,那一定是雷电留下的。再细看,树根处,白而细嫩的新树根用力向外延伸,树干长出的新树皮逐渐替代了老树皮,令其脱落,新生的细小的树枝迎风摆动,树冠顶部迸出新芽,尽管稀疏,却将整棵树点缀得生机盎然!
这个印象瞬间定格,深刻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了。我想,几十年前,或许是一位旅人将种子留在了此处,或者是一只鸟儿带来了种子,落在了这高原戈壁上。这里地表到处是大大小小风化过的砾石,几乎没有土壤;这里的降雨量非常少,雨水及其稀有;这里的气候常年低温,阳光照射到这里,已是强弩之末;这里没有人关心一棵柳树。但无论如何,这颗种子发芽、生根、成长了,长成了这块方圆数十里的地板上的印痕。一棵柳树十分渺小,在雄伟的青藏高原上,它只能算是一个地板上的印痕,微不足道。但是,是什么使这个印痕深深地烙在这片土地上,连大自然也无法抹去它呢?啊,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啊,这就是生命的力量!纵观历史长河,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一颗小行星在地球上留下一个印痕,几乎灭绝了地球上90%以上的生命。我们人类在一代代的进化中挣扎、生存、发展,又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在地球上留下一个个印痕:中国长城、罗马剧场、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东方明珠、自由女神、大本钟、巴黎铁塔、以及我们的一个个家园和家园里的一个个印痕……
在此后的几年里,我经常会想起高原戈壁荒野中的这个印痕,它鼓舞我,让我懂得生命的坚强;它勉励我,让我知道永不放弃;它启迪我,努力绽放生命的精彩;它陪伴我,留下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印痕。
我坐在家里的地板上,认真地写下这篇作文,希望能为我的成长留下一个印痕。
(此系白子易同学作品原稿)
单栎桁老师点评:
白子易同学在文章谋篇布局方面,结构严密,条理清晰。作文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流畅,节奏明快。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了老柳树普通丑陋和坚强的特点。又运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老柳树火烧的痕迹,细节描写中想象力丰富且有张力,对老柳树的由来的联想生动且有故事性,拓宽了读者视野。最后升华到生命的高度,托物言志,表明本文的主题,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由衷地表达出作者对生命的力量的赞美之情。
虽是限时作文,时间仓促,但白同学小小年纪竟对生命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实乃后生可畏啊。
以文为友,与诗作伴。妙笔生花,诗意盎然。白同学的诗也堪称一绝呢!
枫
7.13 白子易
星星都在天上吗?
不,它们也在树上。
春之柔,
一枝枝枫叶轻飘飘,
明亮的嫩绿洋溢着生机。
夏之盛,
一树树枫叶懒洋洋,
结实的墨绿透露着力量。
秋之深,
一簇簇枫叶哗啦啦,
耀眼的金黄象征着喜悦。
冬之静,
一叠叠枫叶仍活泼,
炙热的火红蕴藏着温度。
苍穹下,
一年四季,
万象依旧,
而你不同!
结语: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文是生命与内心深处的一场邂逅。让生命与本我化合,重组,再造,在诗情画意中,在慷慨激昂中,在深思中,反刍、滋养,淬炼成一个更通透的自我。
期待学生更多的发现,也期待更多学生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