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0
昨天下午连续听了西外初中部语,数,外三节课,其中一节语文课令人耳目一新,课上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学生,学生“取代”了老师,整堂课是由三个学生主讲,其他学生全员参与,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于一个“协调者”和“分享者”。这堂课中师生角色的“重构”与调整,也带来了课堂结构的整体变化,这是一堂高结构/低控制的课,课程顶层设计环环相扣,目标,内容,知识点,有着完整严谨的流程与结构,但教师的控制是隐性低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生成性很高,学生在掌握着自身学习的节奏和韵律,生生之间的生成互动成为课堂的主线,学生通过预习所掌握的知识点,在高结构/低控制的课堂中,自然而然生成内在的逻辑关联,构成一幅多彩多姿,由课堂中所有学习主体共同构建的知识图景。在这一过程中,课堂中传统师生关系的“翻转”,知识学习中“预习”与“讲解”的“翻转”,教与学的“翻转”,将知识的传授变成了认知的探索,个体的被动的“听讲”变成了集体的共同合作建构,教师是“设计师”“协调者”和“分享者”,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立。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才是教学教育的最重要目标,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不仅要看教材中具体知识点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个体及集体认知主体本位的真正形成与确立。这也是这堂课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有效与高效的学习要发生,关健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参与者与建构者。
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传统由教师主导控制高结构/高控制的课堂也需转变成低结构/低控制或高结构/低控制的课堂,只有课堂结构和控制模式的变化,才有学生真正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