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4 研究性课程组
上海实在太“大”了,岂敢一言以蔽之?但如果上海是一本书,这本你一定不能错过。
这学期,高中双语国际课程部的研究性课程将目光投向了上海这座学生成长于斯的国际化大都市。高中部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上海城市文化研究”为课题,开启了一段奇妙的上海文化探究之旅。从动乱的民国到当下,从简单的衣食住行到深邃的历史、文化,面面俱到。历时两个多月,最终,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本讲述上海发展的集子——《上海城市文化研究》。
学生研究的内容包括上海的方方面面,如果你翻阅这本书,你会发现这的的确确是一个上海文化的“大熔炉”。
这次课题研究学科覆盖广、学生自主性强、操作性适宜,使得本次上海城市文化课题呈现出了多元、趣味、异质的特点。
比如“舌尖上的上海——吃出回忆味道的美食”“如何将雨水净化为饮水”“可降解一次性餐具在上海的使用情况”“上海交通拥堵问题研究”,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接地气且生活化;
“旗袍的前世今生”“上海里弄的哲学思想”“上海著名老字号店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在比较中,看到经济大发展时代新旧交替的趋势,学会珍惜学会创新;
“上海海派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外国人眼里的上海文化”“走进鲁迅,探访‘民族魂世界’”等,真正了解上海海派文化的特点,比较上海城市与世界其他城市的异同;
还有“上海底层务工人员调查”“上海房产发展研究”“上海地域歧视研究”等,让我们的学生站在底层社会人员的视角关注上海,学会感恩,学会包容,学会关心他人。
“上海城市文化研究”课题研究不仅要培养学生实践、探究、创新质疑的能力,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活生生的人,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事,关心社会的事,关注他人以及帮助他人,我们培养的是有强烈的民族心、同理心、世界心的人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胸怀,只有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以大智、大象、大爱的心态接受外国文化,才能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造就自己的理解力、接受力、创新力。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文化,热爱自己城市,将来走出国门后做一个真正中西融合的世界人才。
研究性探究性课程我们已经走了两年。回顾去年的课题“破坏与重构”,我们走的小心翼翼。有了初探的勇气和经验,今年的“上海城市文化研究”,我们显得更加底气十足。今年的研究在四大会考科目(语文、历史、地理、政治)之外。我们新增加了理科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科目,多种学科的融合,使得本次研究成果更佳丰富。
可以说,研究性课题是高中各学科(尤其是文科)之间的一次次的碰撞与交流。日常学习中各学科是各自独立的,但在研究性课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则学会了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每一门学科,将各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多维的知识框架体系。学生知识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得到大大提高。
西外教学向来提倡”智慧教学“,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倡导这种理念,“把课题交给学生”。从课题选择到资料查找到研究,一切由学生自主选择。所有的指导老师站在了幕后,学生成为舞台独一无二的主人。因为给予了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思维发散,结果出乎意料的好。研究性课程的开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术研究意识的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精神的锻炼具都有重大的探索意义。
不要忘了,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进大学校门的,在大学,他们将会经历无数次的学术探究之旅。高中的研究性课题,虽然不够成熟,不够精深,但在帮助学生培养研究性意识方面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的研究生活。
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就是要让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用发现探究的眼光去审视社会、去观察自然,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学生对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温故而知新”,同时也锻炼了实践探索能力。受益良多,何乐而不为?
2016,我们认真努力;2017,我们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