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5
转自2016-04-14 第一教育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简称西外),是上海市21所试点国际学校中唯一没有完全照搬西方课程的学校。他们在美国课程的基础上融合中国特色,开创行走课程等内容。这次,小圈请到西外总校长林敏博士,分享创建可持续发展中西融合课程的心得。
大咖访谈
林敏:西外总校长、上海市督学、英利兹大学博士、曾在国外大学任教多年。
1现在国际教育发展迅速。但面对众多的选择,家长普遍反而更加焦虑了。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现在的国际教育有点乱,有点鱼龙混杂,大家普遍看好国际教育市场,不管有没有相应的资源、能力以及办学的基础性东西,反正就一哄而上了。原来上海有21所试点国际学校,我们也是其中之一,现在有七八十所,有些其实就是培训机构,借个地方,招点老师,先办起来再说。
我在国外待了20多年,读硕士读博士在大学教书,做教授做系主任,然后回来办学,中国和西方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做国际学校是件非常严肃的事,真的要把国际教育做好,非常难。但现在有些人觉得是件很容易的事,似乎谁都可以做,只要有点钱,找个地方,然后和中介联手,就做成了国际培训班。这里面有多少含金量?包括一些做A Level的、IB的、加拿大课程的、美高课程的。其实真正有质量的,确确实实在培养学生我们叫做中西融合的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到了美英大学以后所需要的素养和能力。我们不只是把学生送进大学,进好大学肯定是非常难的,但是进美国排名前两百前三百包括排名前一百的,你只要把学生包装得好,其实也不难,真的不难。但问题是,进去之后怎么办,我们现在包括去美国很好的大学的学生,考试不及格的、作弊的,被美国学校开除的不少,每年近八千学生,你想想看,八千学生是什么量,这不是八百个学生八十个学生,而且其中不乏有些好的学生。
2什么是中西融合的国际教育?
因为好多人不了解西方的教育,也在国际教育中滥竽充数,有的人自己英语也不会讲,对国外的课程一知半解,雇几个外教,然后就和家长许诺,唯一的目的就是把学生送出去。这不对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不是把学生送出去就了事了,送出去后学生能不能在大学读好,能不能在那边的社会扎下根来,真正了解西方的社会,达到留学的目的。哪怕就是在大学拿了个文凭出来,也不见得是达到留学目的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国际教育搞清楚,即我们办国际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送学生出去,他们出去学什么、怎么学?我们在做国际教育的时候,真的替学生准备好了没有?不光是语言基础,语言很重要,把英语学好是必须的。比如托福考不好,SAT做不来,就出不去。但是只英语好还不够,还有思维方式,有没有批判性思维,有没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没有西方大学非常注重的讨论班形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会提问题吗?现在很多,包括A Level和AP甚至IB,有的就做成了考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做这些课程,千万不能“中国化”,又把国际课程变成洋高考了。高考和洋高考,不过是用不同语言的教学来做同样的事,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
3西外的国际课程有什么优势?
真正的国际课程,是要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是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要培养孩子中西方的多角度的跨文化的沟通、交流、理解的能力,这才是国际课程。不然办国际学校干嘛,那不如去办个语言培训班。
我们在做全课程,所谓的全课程是什么呢?我们做北美课程没有按照任何一个课程——A Level、AP、IB的模式,当然我们参考美国高中的资源,数学怎么做的,科学怎么做的,各种各样的选修课是怎么做的,我们也在思考我们中国的一些优质课程怎么可以融合进来。就是一个好的课程不全是北美课程,我们中国也有一些优质课程,比如数理化这一块我们教得很扎实。
我们有行走课程,带孩子出去做课题,去体察民情……在路上,他们能够真正地去落实,包括一些美国的高中不一定做的我们做了。大行走我们可以到纽约到伦敦,国内的我们到内蒙、敦煌、安阳,我们今年要到陕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像这些有特色的课程,一定要做,尽管不考。因为行走不能考,你考什么?你也不能说行走像是IB、A Level的哪一门课。但是孩子在行走中获得的那种对社会的了解,在路上的体验感受,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的胸襟和眼界就不一样。比如我们的孩子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出来,参观了聂荣臻、钱学森他们当年创业的地方。基地是他们建立起来的,那是相当不容易的。出来的时候正好是夕阳夕下,戈壁滩上一望无际,我就说了太阳像火球一样在天际线上,西外教育的地平线在哪里?我们师生的人生地平线在哪里?不在西外的两栋教学楼之间,天地之间就是我们最好的课堂,是我们的地平线。这种体验感悟,在学校的课堂上是没有的。
做国际课程,孩子学什么?把西方的教材拿过来,把外教请过来?这都很容易。去考托福考SAT也都是需要做的,我们也都在做。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国际课程是要培养孩子大的格局,大的国际视野,一种全球意识。这从哪来,书本上是得不到的。
当然有人会说,这样不实惠,我弄两个到斯坦福的弄两个到伯克利的,不就成功了吗?成功了。我们也有学生去了伯克利,我们有很多学生进了很好的大学,但是关键是,不是所有这些学生将来都能在社会上做事,就像钱理群说的,北大、清华培养的一些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教育,办它干嘛?就是为了自己将来找个好工作。可能市场上就有这种需求,当然这种需求无可厚非,可以理解。但是我做教育就不一样,我就真去为我们的孩子,包括为我们自己去做,因为我们也在成长。我们要看得长远,我们知道人生路很长,孩子考上名校也不过是其中的一步。
所以怎么培养孩子?所有的课程都要有价值、有目的、有意义,西方教育最好的就在这一块,而不是在它的技术。
4这样做把教育落到了实处,只是这样做,孩子们的时间够吗?
够。我们中国普遍的做法是大量地进行题海操练,但实际上很多孩子的学习动力,应有的想像力在这个过程当中被磨灭掉了——小孩子会非常厌烦学习。如果我拿了一周时间在路上,孩子们自己会为人生的未来寻找目标,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目标有什么关系。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内驱力——一定要把孩子的内驱力挖掘出来。
现在的情况是,在国内不一定能考上很好的大学,到国外可能上个不错的大学,爸爸妈妈也有点钱,大家都去留学。孩子们真都明白了去干嘛吗?孩子们都想去吗?也不见得。现在开设国际课程的不少学校不讲这些。什么人生目标,好像都已经过时了,只有考上哪所好大学实实在在。这样很多孩子就没有学习动力了,被管着压着逼着去学习。
我们做教育,怎么培养孩子可持续性的自我学习内驱力?其实真正好的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最大的差异就在这儿。为什么美国学校培养出那么多人才来,孩子热爱学习,热爱创造,而不是来自外在的压力。所以我说国际课程有必要在这一方面进行转变。
5国际课程的这一转变难度太大了,因为现在不少学生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比参加高考需要做的事还多,特别是在高二的时候,怎么让家长接受这一转变?
学习课程,为申请大学做准备,确实要用很多时间。问题在于,时间要有个合理的分配。时间主要用来做文书了,那是假冒伪劣。我们的行走是有故事的,学生确实做调查报道了,做课题了,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记录都有的,以一本本书呈现出来的。我们不是为了写文书才去做的,我们十年前就开始做了,那时候还没有出国留学项目。
我们在按照教育的本质要求去做,我不去抓市场,如果做市场我就做IB或A Level了,A Level很好做,只要做几门课,学生考了高分,进剑桥牛津。但那又怎么样呢,进了剑桥牛津能让学生刮目相看吗?(中国学生能进剑桥牛津是相当不容易的,不光是需要成绩。)我们的学生能在剑桥牛津进行辩论,讲出道道来吗,能竞选成为学生会主席吗,能让别人信服和接受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声音吗……我们考进剑桥牛津的这么多学生,只有薄瓜瓜一个人是读PPE的,中国学生很难考进的。读数学读工程当然也好,我们A Level就考三、四门课,大部分是选数理化经济,那么历史呢、文学呢,这些课同等重要。将来我们的工程师只懂数理化,能做一个好的工程师、科学家吗?(现在的研究)应该是多学科的,涉及到对人类的发展,哲学、经济学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是我们做教育的要思考和分析的,我们不少人还是把国际课程看做是敲门砖,只不过国内课程是敲清华北大的门,国际课程是敲美国排名前五十、英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的门,功利性太强。
6如果想改变的话,目前好像只能靠学校了?
看看我们的一些办学者就知道了,从上到下看看就知道了。真正做国际教育的,自己受过国际教育的有多少,对国际教育的理解有多少?办学者如果连自己都没真正理解国际教育,能办国际教育吗,我真的要打个问号。
为什么我有这种思想,不是说我把国际教育办好了,国际教育在中国很难办。请不到好外教,请到的还是差一个数量量级的,最好的老师往往都在自己的国家里。我们中国的好老师,真的理解了国际教育吗,不少还是按照传统方法在教,不过是为了拿高分。我们做国际教育的人,有些是按照中国中考、高考的评分标准来做国际教育。
一些学校有一个顾虑,就是家长要看申请大学的结果,如果没有好的申请结果,其他的都是抽象的不可确定的,这个症结怎么解?
我们的学生也进了很好的大学啊,我们这样做其实也可以的。人家美英的人才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我们怕什么呢,不用太急功近利。
我们的家长之所以这样,一是焦虑,一是不懂。家长觉得按照传统的方式做保险。当然不少家长也不知道有另外一种方式;知道有国际课程的,但感觉自己做不来,会觉得还是老办法保险。A Level形式上和中国高考最像,也最保险,所以做A Level的学校最多。IB难做一些,但IB有个课程结构啊,按照这个结构做就行了。但是IB最重要的内涵真做好了吗,TOK真的教好了吗,EE写好了吗——真正能把IB读好的学生是很少的。那么我们的IB学校为什么会遍地开花呢,真有这么多好的学生,这么多好的老师吗。所以我说新东方可以让学生考分考得很高,但一到大学就容易露馅,就像我之前在那边教书,一看学生托福分数这么高,开心得不得了,把学生招进来后,发现英语水平一塌糊涂。我们是做A Level也好,IB、AP也好,考试技巧的比重有些大,表面成绩很好,但真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了吗,真培养了孩子的问题分析能力了吗,真培养了孩子在国际舞台上和美英学生同台竞争的深度思考能力了吗。
我们做教育的要有这种思考,还要耐得住市场的考验。我们没有A Level、AP和IB,家长择校的时候就会说,这个课程不是原汁原味的国际课程。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我们是最不合算的。但是恰恰上海21所试点学校只有我们没完全采取西方课程,我们就做北美融合课程,而且教委批了。市教委来审了很多次,和家长座谈,和学生座谈,看我们的课程资料,我们也很自豪。为什么国际化的课程一定要照搬照抄?可能和我的经历有关,我在外国待了20多年,至少这个度我能把握住,我也知道这个课程符合不符合国际教育,不会误人子弟。
中国的国际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中国人在参考别人课程框架的基础上来融合。我们有门批判性思维课,和IBDP课程的TOK很像,我们有项目式学习课,和IBDP的EE很像,我们也有CAS,各种各样的创意活动、公益活动。这些好的理念都可以借鉴,包括一些其他课程体系的好的核心课程。
所以呢,可以做好的,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有高度的理解,即做国际课程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就是要做基本的底蕴、素养、能力的构建,体现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各个层面。比如我们有位老师就开设了创意写作课,我就觉得这门课很重要,这门课是为了SAT的写作?不完全是,它是创意写作,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像力,但同样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创意写作做好了,SAT不会差的。创意写作的文章,我们每年出一本(中英文的都有),编辑老师在我们学校做了五年了。
7听了您对教育的理解及落实,我觉得校长的意义尤为重要。
我从来没有逼过我的老师一定要出哈佛一定要出斯坦福一定要出伯克利。我说学生考什么学校,实实在在,什么水平考什么学校,但是一定要把基础做好。基础做好了,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进什么学校重要,但进了这所学校能读好更重要。读完之后在社会能做好,能站住脚,有人格力量,能持续性地发展,最重要。
西方学校也识货的呀。比如说我们有个孩子很有个性,成绩一般,最后报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学校就录取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思想,有很多有创意的东西。所以我就说,同样伯克利的也是,纽约大学的也是。这些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踏踏实实地按照国际课程的内在要求好好做,不会差,你不需要去找“捷径”。当然最后突击下托福、SAT是需要的,也正常,我们鼓励学生要考好——不考好也不行啊。要在现有的教育宽底盘的基础上考得好,这才是可持续性的。可你看我们很多学生是短跑选手。
8校长或管理层,在达不到这一教育认识高度的情况下,好像没办法去切实落实?
如果仅仅是做培训机构性质的国际教育,那是好做,因为目标非常清晰,只要达到设计好的短期目标就可以。但是要达到培养人,真正培养孩子的素质、素养、能力,包括进入大学之后的长远发展的能力,国际教育非常难做。
我们还是走我们所认定的真正做教育的路,长远来看,我们不会吃亏。我不相信家长不识货,我不相信学生不认货。暂时吃点亏,我认了。但是如果我是开店一样地做国际教育,我会内心有愧。
9是否可以把我们学校归为美高学校、AP学校?
可以。因为我们做的就是以北美课程为基础的融合课程,我们也会提供AP。历史、文学等学科也要学,要考,得给学生一些压力。不要让孩子高中就紧盯着三四门课,去刷题,这是不对的。还要有选修,有大量的社团,给孩子提供发挥的空间。
这个高中最大的特点,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不光是好学生,好学生读哪个课程都可以。而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因为美国高中课程广泛,有很多选修课,这门课没学好,另外一门学好了,不也一样吗,它让学生多元发展,这是我们的优势。
我们要有一定的投入,一定的思考,把学生的学习力、批判力培养起来。我们的学生都做得非常好,没有一个到了外国大学被退回来的,说明他们有后劲。
10对要择校的家长您有什么建议?
现在有个情况,包括学校的介绍和国际学校展,往往只说自己好的一面,缺陷基本不讲,家长难以辨别,家长看过后可能还是一头雾水。
家长往往很焦虑,总想先进了好学校再说,虽然家长也清楚进了好学校也不是保险箱。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好的历练、有好的价值观,其实有了这些,成绩会有的,进好的大学才有基础,不能本末倒置,不要刻意去刷分。
11我校对师资有什么要求?
我们立足于自己培养,招到好老师很不容易。好老师我们尽量留,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一般的老师要培养,老师也要有个成长过程。中外老师我们教研活动都抓得很紧。
我们是中外教双班主任制,中教和外教各占50%。主科教学上也是一半对一半,中教在副科上稍微多一点,我觉得这样比较合适,中教有中教的优势,外教有外教的优势。纯外教不行,纯中教更不行,要有一个平衡。
12我们和家长有什么日常沟通机制?
我们有家长会、家委会。每次期中、期末考完,都会开家长会,不仅是沟通孩子的成绩,还会聊孩子成长的情况或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导师和班主任都会和家长进行日常沟通,家长的信息可以及时反馈回来。
13如果其他学校的孩子来读我们的高中,您有什么建议?
两个准备。一个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学习方式,以前是灌输、填鸭式的,缺少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孩子学国际课程,会有很大的挑战。比如我们的日常教学,没有固定答案,老师可能说A是对的,B也是对的,要自己分析为什么,孩子要举例子拿证据,能自圆其说。一个是英语要加强,刚才我带了一个外国校长过去,他说我们一个三年级的小孩,和英国三年级的孩子英语接受能力是一样的,达到了母语的水平,我很自豪。
14想转变学习方式,单凭小孩子本身,好像是很难的?
来了以后,我们会帮他。所以我建议想读国际课程的,可以早点读,及早适应。
外校转入的高中生最大挑战的还是学习,因为我们现在的国际高中课程,除了国家规定的四门课之外,绝大部分是按照北美课程的要求来落实,这对英语的要求很高。大部分从公办学校、传统学校过来的孩子英语挑战是蛮大的,我们得事实求是,孩子得一两年的适应期,没办法,英语水平的提升是需要积累的。
第二个很重要的是,中西方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思维更倾向开放式的、言之成理的、既有逻辑又有想像的,这种独立思考的探索性的创造性学习,是我们孩子缺乏的。
西方的教育常常是抛出问题,而且问题是两难的,就是说这样回答好像有问题,那样回答好像也有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比如一个老人一个孩子同时生病,医疗资源只能救一个人,救谁,救老人还是孩子?没有直截了当的答案。救老人是对的,老人一辈子辛辛苦苦,就这样让老人走了,良心上过得去吗?救孩子也对,老人已经没价值了,孩子可以成长起来创造价值,老的总被新的取代。都有道理,人类的很多问题就是这样两难,需要做取舍。如果做取舍,就促进孩子思考了。需要孩子以各种知识和能力去判断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我们现在的传统教学,不大会这样探讨问题。我们往往单纯地进行道德判断或经济判断,其实这些都要有,人情味也要有。所以我说,这是最难的,这个转型,包括我们老师、校长和家长。所以我为什么说,我们要做一个真正好的教育模型,做有宽度的教育,就是要把将来学生要面对的世界,还原到教育中来,不还原可能会误导学生。一大堆看是去漂亮、逻辑完整的学习,对付不了现实问题。
15西外怎么协助孩子规划高中三年的学习?
第一年实际上是打基础,主要是英语基础,也包括学习方法的改变。第二年是在稳定的基础上,参与所有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开始准备托福、SAT,这不能拖到高三才进行。高三这一年一方面是解决托福、SAT,这是必须的,不能放,特别是申请美国大学。同时解决课程,因为我们的课程是主流,千万不能丢。到了高三由于标化考试等解决了,课程更具有选择性:一方面扬优,把具有优势的课程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是补短,孩子们可能会有些课程在高一高二学得不是很扎实,在高三时要补短,为进大学做准备。面对大学的挑战,高三的阅读量要上来,可以考AP,当然如果学有余力的话,在高一高二时也可以考。这可能在申请大学时派上用场,更重要的是及早体验一下大学课程。
16西外引进的北美课程,和中国国家课程,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
看我们的历史课上法,完全不一样。比如一个外教讲印度的种姓制度,外教问学生种姓制度是好还是坏,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说不好,因为种姓制度固化了阶层,便于统治者控制。有的说好,说社会流动太厉害也不行呀,社会不稳定啊,种姓制度可以明确社会分工,让人各司其职。这样说也没错,社会需要流动,也需要稳定,这个度要把握好。为什么印度是文明古国,人数也是最多的之一呢,几千年的发展自有其道理——大的战乱和动荡比欧洲要少。种姓制度是有利有弊的,这种通过讨论、证明的课程,对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是非常有好处的。
同样是数理化课,我们在把数理化融合在一起,做一个项目出来,这是西方课程的最精华的东西,不同于我们主流课程简单的演算、背定理。不在于是什么课程,人家也不过主要就这么几门基础课程,数理化历史地理文学怎么教都行,学科上大家是一样的。
17您怎么看待教育与市场的关系?
做教育,不能被市场利润或家长牵着鼻子走。要把握住教育方向,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否则是误人子弟。
学校少收几个学生,就办不下去了?开始做是有困难,教育本身就是长线的,开始大家也未必看得到结果,可能要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到结果,但是这样做,至少不会亏欠孩子,这点很重要。你短期内可以做短平快。像疫苗事件,即使是真疫苗,如果贮藏、运输不当,也会造成失效,其实我们做国际教育也一样,长线做不好,等于是在教育的重要环节上漏掉了——尽管疫苗针还是可以打的,看上去章已经盖上了,但真正病来了,没有效果——表面上什么都做了,成绩也拿到了,但真的大风大浪来了,危机来了,孩子缺少分析能力、判断力,因为学校没教过,孩子也没学过,毕竟这些是考试考不到的,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也是我们现行的教育为什么不容易出人才的原因。我们扪心自问,就是我们把这些最关键、最难做、短期不见效的给省略掉了,这是个大问题。
我们也是有困难的,不是没有压力,我们也是在压力下要把托福、SAT作为主流课程,把孩子的时间多花在这上面。但是我们坚决顶住,那是不对的。我当初在海外大学做教授时,语言成绩考得好的学生,很多都露馅。而且这样的话,学习方式的转变都没做,那在国外大学读不好。我们要有教育意识,有了意识,不管做多少,都会去尽量落实,至少能顶住一些东西。
孩子没必要非要进哈佛,孩子有什么能力进什么学校。当学校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达到一定水平,进名校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8对于国际教育的认识,还有哪些要注意?
国际教育是看长线还是短线,长线有长线的做法,短线有短线的做法。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引进国际课程?我们国际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国际课程通过什么的课程设置、什么样的办学理念,什么样的课程实施,来确保教育目的得到落实?
国际课程怎么能够不成为洋高考,国际课程怎么能够成为改变中国现有教育模式,来补充解决中国教育的短板,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中国教育资源,成为我们自己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要内在地融合,而不是简单地移植。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不一样,简单移植就变成洋高考,这就没意义了。
我坚信,好的土壤一定能培养出好的植物,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教育土壤。一进我们的校园,就可以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气息,校园文化氛围、校长和老师坚守坚持的办学理念和方向,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基础。
来源:国际教育圈
作者:何继成
友情提示:西外4月校长说明会将在16日下午1:30举行,欢迎广大学生及家长前来参观、咨询,商讨我们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
------------------------------------------------------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
网站:www.xw.sjedu.cn
email:zhaosheng@xw.sjedu.cn
电话:021-37727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