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6
中外经典文学比较
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
1、以文学知识体系培养为起点,引发学生自发建立哲学、美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构建。对于西外国际班的学生来讲,因其课程语言的二元性,其对文学的学习和阅读一般以和美学邻近的文、史、哲经典为主。
2、永远保持学生对真、善、美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审美水平和丰富的想象力与其人生长期发展密切相关,而中外文学经典课程在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3、引导学生摄取使人生强韧坚毅的心灵钙质。如何在精神层面上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抵御心理危机的防御能力,是教育难题。说教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而文学作品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4、不断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心灵的自我完善。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阅读,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体验作品所展现的人生完善的过程,是本课程的又一潜在教学目的。
5、通过阅读,进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丰富自己人生的阅历。由于人是具有时空性的固定个体,其对生活的体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阅读是成本低、见效快、形式多样的体验生活的方式。
6、提高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以及在应对重大变故时的应变能力。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化大趋势之下,各种道德和诚信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分辨善恶曲直,明辨是非,是当代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的个人素质。而文学作品的阅读,有助于这种个人素质的培养。
7、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锻炼自己的文字书写和口头表达能力。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学习目标的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了解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文化经典。
通过中外文学鉴赏,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文化间的人性与社会的不同,体验文学给人类带来的生活智慧,加深学生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赋予学生正能量与对美好人生的想往和力量,激发学生对未开世界的开发和憧憬。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社会,心理和政治,该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基础和能力。
《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高一国际班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种全景式的人类学、社会学、文学学、历史学的景观图,形成全新的“文化”视野。
课程目标1.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学习目标的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2.通过阅读欣赏中国文化经典作品,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课程主要采取“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以学生自主式、交互式学习为主,教师起组织、引导、总结作用。学生可适当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体交流来达到学习目标,教师总体评价。该模式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的特点,其实质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师生、同学之间良性互动,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过程性考核的权重为60%,其中出勤10%,学习态度10%,作业10%,阶段测试30%;终结性考核的权重为40%,在期末时采用作业考试进行评价。程主要以考查形式进行,学期末上交一篇有关经典文学赏析的课程作业,平时则以随堂提问、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